双盈策略
本文1888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“医生,我爸检查完总觉得自己得了什么大病,越看越焦虑。”
“我妈最近天天跑医院做检查,身体倒没啥问题,心情先崩了。”
类似的抱怨,在门诊里越来越多。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,一查体检,问题一堆。可很多所谓的“异常”,其实压根不需要查,也不需要治。
张文宏教授曾公开表示:老年人最大的健康风险,不是没查出病,而是过度检查。60岁之后,这6项体检,不建议随便做。
老年人身体本就容易出现“假异常”
人一上了年纪,身体各项指标都会发生变化。、血脂、血压、肝肾功能,都可能出现轻微波动。
但这不等于有病。很多指标偏高偏低,只是生理性老化。一旦被体检放大、标签化,老人们很容易陷入“我是不是快不行了”的思维陷阱,越查越焦虑。
尤其是下列6类检查,风险大于收益,60岁后建议慎做。
1. 早筛别乱做:尤其是PET-CT
PET-CT被宣传成“一查全身癌症”,听起来很诱人。但这种检查辐射剂量大,对老年人身体是一种负担。
更关键的是,它并不能明确诊断癌症。很多高代谢的良性病灶,比如炎症和增生双盈策略,也会被误判为癌症,结果反而导致老人接受不必要的穿刺、切除甚至化疗。
临床研究发现:60岁以上人群中,PET-CT的“假阳性率”接近40%。
2. 心脏冠脉CT:没症状不要做
冠脉CT能看清楚血管有没有堵塞,但这个检查需要注射碘造影剂,对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,是一场灾难。
很多老人检查后发现有“轻度狭窄”,其实90%的轻度斑块根本不会发展为心梗。但一旦被诊断,就容易陷入“得吃药、得装支架”的流程。
没有胸闷、气促、运动不耐受等症状,不建议做。
3. 甲状腺B超:查出来也多是“假问题”
60岁以上女性中,超过一半查出“甲状腺结节”,但90%以上都属于良性,甚至不需要干预。
很多老人查出结节后,开始反复穿刺、吃药,甚至手术切除,最后发现根本没必要。
除非甲状腺出现明显肿大、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等症状,否则不建议常规筛查。
4. 骨密度检查:轻度骨质疏松不是病
骨密度下降是自然老化的一部分。60岁之后,尤其是女性,骨密度大多偏低。
但这不等于就要吃药。很多老人一查出骨密度下降,就被建议吃药、打针,甚至注射昂贵的骨折预防药物。
问题是,很多药物副作用不小,比如导致恶心、便秘、下颌骨坏死等。真正有效的办法双盈策略,其实是坚持负重锻炼、补钙、晒太阳。
5. 肿瘤标志物:参考价值非常有限
很多人以为查个CEA、CA125、AFP这些指标,就能发现早期癌症。
但实际上,这些所谓的“肿瘤标志物”特异性极差,容易出现假阳性。老人一旦查出一点点升高,就会被吓到。
比如AFP升高,可能只是脂肪肝;CA125高,可能是盆腔炎或慢性肠炎。但很多人会因此做一连串无谓检查,甚至被当做癌症来处理。
6. 脑部MRI:轻度脑萎缩不等于老年痴呆
不少老人查脑部MRI时,会被写上“脑萎缩”“白质疏松”这样的字眼。
这些其实是老年人常见影像变化,不是病。
但是,一旦被写进报告,家属和本人都会陷入焦虑,开始吃药、防痴呆、甚至提前安排护理,反而影响老人情绪和生活质量。
查得越多,不等于越健康
很多检查,其实只是让你知道自己正在变老,并不是在提示你生病了。
而一旦把“老化”误当成“病变”,老人容易陷入过度治疗的陷阱。吃药、手术、焦虑,反而加速健康下坡路。
医学检查,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合适越好。
那60岁以后,到底该查什么?
不是说60岁以后就不查体了,而是要更科学、更有选择性。
真正该查的,是这些:
血压、血糖、血脂:控制三高,预防中风心梗。
肠镜(每10年一次):筛查结直肠癌。
眼底检查:早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,保护视力。
肾功能检查:老人易慢性肾病,早查早管控。
听力评估:听力下降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。
口腔健康检查:牙周病、缺牙会影响营养和心血管健康。
医生的话:查体的本质,是提高生活质量,不是制造焦虑
我们查体的目的,是为了早点发现可防可控的问题,而不是为了让人天天活在“我是不是得癌症了”的恐惧中。
60岁以后,身体进入一个“稳态下降”的过程,这很正常。别轻易去打破它,更别用各种检查去“找病”。
真正的健康管理,不是多查,而是会选。
参考资料: ① 张文宏. “60岁之后别乱查病”专家访谈. 健康时报. 2023. ②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. 《老年人健康体检指南(2021年版)》. 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《2023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》. ④ 王建军. 老年人PET-CT检查的临床价值与风险[J]. 实用老年医学, 2021, 35(5): 525-528. ⑤ 刘晓红. 老年人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处理[J]. 临床医学, 2022, 42(12): 85-88. ⑥ 赵海涛.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与风险[J].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, 2020, 26(1): 10-13.
长胜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